高盛本周將裁員約3200人,涉及交易等核心部門

王衍行
高盛裁員難言是正確的決策。其不確定性在于:
一是沒有深思熟慮,可能“除苗留草”,即、裁掉了人才,留下了蠢材。高盛集團正在開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輪裁員,裁減約3,200個職位的計劃,這也預示著高盛此輪的裁員力度將比其主要華爾街競爭對手都要大。值得一提的是,高盛上一次采取如此大規模的裁員行動,還要追溯到2008年雷曼危機之后,當時高盛啟動了一項裁員3000多人的計劃,約占員工總數的近10%,同時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也被迫放棄了他們的獎金。
二是不負責任。高盛招人、裁員的“過山車”模式,與其行業龍頭地位不相稱。自2018年底以來,高盛員工人數增長了34%,截至2021年9月30日攀升至49,000多人。高盛集團有限公司作為世界領先的投資銀行、證券和投資管理公司,理應在用人上慎之又慎,否則,有兩大危害:一是為競爭對手培養了人才,使其成為未來高盛在競爭上的對手、敵人;二是唐突的行為影響到了高盛的信譽。
三是賞罰不明。即,閻王做了錯事,由小鬼來“買單”。例如,高盛高層經營不佳,據估計,2022年,高盛面臨46%的利潤下降。又如,由于該行在零售銀行業務方面的決策失誤而導致損失累積速度遠快于預期,而公司高管難辭其咎,但裁掉的反而是零售銀行部門的員工。、
四是首席執行官考慮欠周。高盛首席執行官蘇德巍說,高盛面臨著各種挑戰,包括導致經濟放緩的“貨幣條件收緊”。他還稱,重點是讓公司做好應對這些不利因素的準備。從高盛已經披露的信息看,高盛對美國經濟的未來大勢過于悲觀,高盛聲稱:“為了應付嚴峻的經濟環境,決定裁員?!钡?,高盛的弱點在于自身的視野狹窄,比如,沒有估計到美國經濟的堅挺之韌,沒有在“危中之機”上下注,而是把自身的無能為力當成了外界的嚴峻挑戰。其后果是,高盛裁員拱手為外界輸送了大量“招之能戰”的將士,也許,這些將士成為高盛的掘墓人,抑或,再造一個新的“高盛”。
綜上,高盛應該對其裁員一事做出一個以理服人的解釋或說明。

李廣琛
雖然美國跟中國市場一樣,裁員潮看起來都是互聯網公司開的頭,但是金融機構裁起員來,看著比科技公司更狠。
前段時間幾個金融機構雖然都有裁員消息流出,但是人數都比較少,摩根大通與摩根士丹利還在研究裁員計劃,花旗銀行集團已解雇約50名交易員。只有破產傳聞頻出的瑞士信貸說要裁減2700人。
而高盛不像瑞信,經營很正常,前段高盛裁員的消息流出的時候,裁員數量還是幾百人,如今一口氣宣布要裁3000多人,確實讓人意外,這對金融市場來講意味著一股不小的“寒氣”。